资产负债表是体现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的权利利益状况的财务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在短时间内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针对资产负债表中各数据变化以及相关联数据计算得出的财务指标分析,是财务报表分析重点内容,也是挖掘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资产负债表数据完整且准确的前提下,想要从中找出企业的经营风险,可根据以下的思路,对报表中的关键数据来进行对比和拆解,分析其中的变化以及导致变化产生的原因。
资产负债表可以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显示资产,右边与之相对的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两边的总和是一致的,如果计算结果不一致,那么就意味着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代表企业经营过程中对于资金的占用,只有让资产周转起来,才能收回占用的资金并从中获取收益。右边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企业经营所用资金的来源,负债是有债权人提供的资金,这里的债权人指的不仅仅是借款关系中的债权人,还包括企业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员工、税务机关等;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提供的资金,包括初始投资资金以及后续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部分收益。
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中的任意两项作对比,均可得出相应的财务指标,每个指标所体现的意义和风险是不同的。
根据负债占资产的比重可以得出资产负债率,体现企业经营所使用的资金有多少是来源于债权人。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资产负债率衡量企业举债经营的风险高低,站在债权人的角度,资产负债率则体现企业对于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程度。
资产负债率较高,意味着企业为了维持经营出现大量负债,负债带来的还款压力可能会对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影响,同时债权人的利益可能无法得到保障;反之,资产负债率较低,一方面代表企业可以依靠自有资金维持运转,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不依靠外部资金来源,企业可能很难有快速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企业所处行业、业务特性、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资产负债率高低的标准是不同的。
资产相对于所有者的权利利益的倍数,被称为权益乘数,此指标代表投资者投入成本通过经营运转后所放大的倍数。通过杠杆效应,投资人利用少量的资金投入获取了数倍的回报,权益乘数正是用来衡量这种回报的大小。
由于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的权利利益”的存在,权益乘数的变化与资产负债率存在一定的关联。权益乘数较高,杠杆效应大,也就是投资人利用少量投资撬动了更多的资产,但资产的资金来源只有负债和所有者的权利利益两种渠道,投资人投入少意味着债权人被占用的更多。在企业处于上升阶段时,债权人和投资人都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当企业业务出现下滑或衰退时,会带来更高的风险。
所以想要平衡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利益,就需要寻找最优资本结构,将负债与所有者的权利利益作对比,得出的产权比率能够反映企业当前的资本结构。无论使用哪种资金来源,企业都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所以在资金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所带来的资金会有此消彼长的关系。若依靠企业经营所沉淀的留存收益即可以满足发展需求,那么新增负债可能就会下降,反之,企业则需要加大负债金额用于补充资金,确保企业发展。
债权人最为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但资产负债率由于受到固定资产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体现企业此方面的能力,所以由此衍生出新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用来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即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
将资产按照流动性以及变现速度进行划分,从中能够获取流动性较强的流动资产,在流动资产中剔除变现速度具有不确定性的存货,就可以得到速动资产,而资产中变现能力最强的是货币资金,将这三者分别同偿还期限较短的流动负债相比较,得出的指标就能够体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除去指标本身高低所展示的偿债风险,还需要关注三个指标之间的差额,能够体现流动资产的结构。如果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之间的差额较大,可能说明流动资产中存货占比较大,存货价值以及变现速度的不确定可能会增加经营风险;同理,流动资产中现金占比的大小也能够从现金比率与流动比率之间的变化中得出,用来评估企业的资金压力。
除上述指标外,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还可以计算得出长期负债率,用来衡量长期负债所占的比重,如果比重较高,意味着企业的短期还款压力较小,但借债期间所需要负担的负债成本会增加,企业需要为此作出更长期的发展规划。
将资产按照流动性进行拆分,能够得到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非流动资产通常不能通过短期的运营和周转为企业带来收益。将负债按照偿还期限进行拆分,得到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筹资金额有限,筹资成本相对较低,企业会在短期内面临还款压力;长期负债筹资金额相对较高,同时筹资成本也会提高,但还款压力较小。
我们可以将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比较,根据结果来对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进行粗略判断。
当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时,意味着将流动资产变现足以偿还流动负债,超出的部分还可以继续进行生产投入或用于偿还长期负债,代表企业管理层经营中会选择相对保守的决策,尽量规避风险。
当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时,说明企业及时将所有流动资产变现都无法偿还全部流动负债,有一部分通过流动负债所获取的资金投入到了非流动资产的购置和建设中。而非流动资产为企业带来收益需要较长的周期,无法缓解短期的还款压力,也就是企业进行了短贷长投,增加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能够做出这样的经营决策,说明管理层忽视风险或追求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在决策上可能会比较冒进。
当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负债时,企业管理层对于风险的偏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风险中立的状态,面对风险既不会过度紧张,也不会视而不见,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管理层对于风险的不同偏好,决定了企业选择的融资策略,即保守型融资策略、激进型融资策略、适中型融资策略。保守型融资策略固然可以规避负债增加带来的财务风险,但也制约了业务发展扩张的速度;激进型融资策略能够快速获取资金来支持业务扩张,但同时也需要承担扩张失败所增加的还款压力,以及短期负债展期或不断获取新的短期负债的压力。
需要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状态以及资金需求来评估融资策略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否会为企业带来额外的风险,通过资本结构调整、融资渠道拓展、资产利用率或效率提升等方式来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资产负债表中的财务数据,反映的是企业截止某一时点的经营状况,时点数会随时变动,正因为这种特性,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的财务数据存在美化的可能性。例如在年底最后一天让关联企业还款,能够减少负债同时提高资产,影响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而影响报表使用者对于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评价。
想要降低人为干扰对资产负债表的美化,可以通过对资产进行质量分析来区分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评估不良资产对于报表的影响,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和修正。
适量且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相符的存货、在正常账期内的应收账款、获得充分利用的固定资产、具备竞争力的专利技术及商标、能够自由支配的资金、为企业带来正向投资收益的长期股权投资及金融资产等,这些都属于优质资产。反之,长期积压或严重贬值的存货、超期未收回及存在严重坏账风险的应收账款、闲置的固定资产、过时的技术、溢价收购产生的高额商誉、使用受限的资金、被投企业亏损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下滑严重的金融资产、各种历史原因形成的其他应收款等,这些都可以算作不良资产。
需要注意的是,不良资产中有些部分或许不是真的不良,而是由于企业产能过剩产生的闲置。例如在企业银行账户中沉淀的大量资金,可能是由于当前业务量下滑导致不需要再进行采购、缺乏新的投资机会等原因,资金利用率下降,影响企业未来能够获取的收益,但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不良资产。还有企业闲置的设备,需要评估闲置的时间长短以及闲置的原因,是由于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的产能过剩,还是因为临时突发事件导致,是否能够通过生产计划调整、对外出租、设备调用等方式来提升闲置资产利用率。
区分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可以从资产未来的获利能力、资产的耐用性和利用率、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差额三方面来进行判断。不良资产的存在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为维持利润率而降低各类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隐瞒坏账及贬值的资产、商誉减值测试不充分、管理不善、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而产生的舞弊行为等。需要降低不良资产对于财务数据的扭曲,通过调整来还原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同时针对不同的不良资产形成原因来确定改善方案,提高资产质量。
资产负债表只是财务的主要报表之一,它并非是独立存在的。由于“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财务数据的变动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需要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与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数据结合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加全面地看清企业的经营情况及存在的风险。特别是当不同报表中的关联数据变动出现异常时,就需要特别关注,分析异常产生的原因,考虑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等问题,避免其对于财务判断和管理决策的影响。
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财务不能消除企业中的所有风险,但能够最终靠风险评估及应对等方式将风险降低,并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判,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持以及财务建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