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国别研究是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进行的全面深入研究,旨在从整体性和宏观视角深入理解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全貌。近年来,随国家战略需求的不断的提高,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日益凸显。
在全国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提出,要“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区域与国别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要求下的重要生长点。
推动区域与国别研究发展,需要重视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工作。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区域国别学”新设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标志着区域与国别研究进入学科化、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加快培养符合国家迫切需求的高质量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构建完善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成为各高校推进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与使命。
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人才的培养,将有利于我国实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国家制定对外政策与战略持续提供可参考的智识支撑。培养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但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培养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必须立足学科本质特征,如其跨学科属性、强调实地研究的特点等,不断探索并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针对其跨学科属性,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在培养路径与课程方案设置中,应有机整合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并积极探索与人文社科、理工医农等大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针对区域与国别研究对使用研究对象国或地区语言获取一手资料和开展实地调研的重视与需求,区域与国别研究者应该要在研究对象国或地区进行长期学习、交流、工作及生活,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一手研究资料进而开展研究工作,同时,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对研究对象国或地区的更直观认知与深入理解。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系统设置研究对象国或地区语言课程与海外交流等环节。
“双一流”名单公布后,北京大学率先出台建设方案,从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将区域与国别研究纳入其中,布局“30+6+2”的学科建设项目,即选取30个院系或一级学科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领域,设置6个学部,在跨学科的层面组织交叉学科领域,同时突出“临床医学”和“区域与国别”2个前沿与交叉学科进行深度研究。
2018年,北京大学成立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作为学校开展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新体制学术实体机构,研究院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布局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积极地推进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工作,并着力探索高质量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
研究院每年招收不同学科背景的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方案设计中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科特性。基于区域与国别研究强调实地研究、注重田野调查、需要一手资料开展研究的学科特性,研究院在培养过程中规定,学生须前往国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并要带着相对成熟的研究课题,在研究对象国或地区进行为期半年及以上的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一手资料,进而推进相应学术研究。
在持续探索与实践中,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通过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工作,为学生开展实地研究提供全方位支撑:
一是积极开拓建立国外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伙伴关系,搭建海外学习及深度田野调研平台,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研究院在北京大学的支持下,不断拓宽海外合作渠道。自建院以来,已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比利时鲁汶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友好往来,并与柏林自由大学、图宾根大学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2020年,北京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就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开展研究生、教师及研究人员的交流学习等合作事项。2021年,北京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图宾根大学就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签订三方合作协议,逐步推动三校在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的深度合作。此后,三校多次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并搭建了三校联盟共建网站。
二是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出国留学项目,充分把握与学生研究方向、研究题目高度适配的留学机会。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国际交流基础和丰富资源,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覆盖全球一流大学。同时,为配合国家人文交流机制,开展了相应配套活动、设立了研究机构等。研究院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连续两次成功申请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在该项目支持下,自2021年至2026年,与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图宾根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派出工作。
在上述基础上,研究院进一步丰富学生赴外交流渠道与区域选择,以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其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竞争的能力。研究院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等国家出国留学项目,以及北京大学的校际交流项目。目前,在多渠道协同支持下,研究院学生已先后前往俄罗斯、以色列、德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英国等多国交换学习。
三是强化学生派出交流前的培养设计,为学生派出交流期间高质量完成实地研究夯实基础。研究院在学生派出前要求其掌握当地语言,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研究对象国或地区体会风土人情、开展田野调查;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相应学分课程,既要完成对研究对象国或地区“宽口径”的跨学科知识储备,又须熟练掌握区域与国别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以及用于精专研究某一方向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此外,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博士生派出交流前要完成学科综合考试、选题报告评审两大重要培养环节。让学生带着学位论文题目前往研究对象国或地区,可有效提升其派出后实地研究的指向性与效率。
联合培养模式为培养出既能全面把握研究对象国或地区整体情况,又精专某一领域的真正“国别通”式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这一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得益于北京大学与俄罗斯、以色列、德国等国高校建立的良好合作基础。通过构建双向交流机制,充分整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研究院正在培养出符合国家需求、学校期待的高精尖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
经过6年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教育培训模式。通过让学生先接触多学科、再精于某一领域的学习模式,为学生设置交叉学科课程库与跨院系导师组,研究院系统推进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使学生最终成长为能够潜心研究对我国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课题的学术型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各国国情与区域发展形态趋势,从而提升战略眼光,树立全球视野,准确识别风险并抓住历史机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统筹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健全新型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种系统化、一体化的统筹部署,深刻体现了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的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劲支撑,彰显出其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交汇点,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下对于高等教育的需要、对于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加迫切。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是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力量,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模式,着力培养造就大批胸怀使命、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作者张园园系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交换学生办公室副主任,曹嘉洇系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行政人员。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