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持续不断的增加,高校经费来源呈现多元化,可支配的资金量慢慢的变大,经济活动风险也慢慢变得高。如何识别经济责任风险并提出应对策略,本文结合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运用矩阵分析方法,建立风险影响程度评价标准,对高校履行经济责任风险点进行赋值,形成风险点影响程度分布矩阵,评估经济责任风险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和日常管理产生的影响,并针对其中的重要风险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
本文对52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385个问题做多元化的分析,从重要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和效果,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以往审计察觉缺陷整改六个方面,揭示高校 履行经济责任风险点55个。
1. 风险影响程度评价矩阵。风险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为“极大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较小影响”和“极小影响”五个层次,影响程度的高低从重要性和普遍性两个维度进行评价(见图 1),更加关注重要性指标对风险的影响。
2. 评价标准。重要性考虑违反法规制度的层次和所造成的后果,从高到低分为“很重要”“较为重要”“重要”“不太重要”和“不重要”五个级别,分别记5至1分。普遍性取决于风险点出现频率,按照同类问题出现次数/审计报告数量计算,从高到低分为“极为普遍”“较为普遍”“普遍”“不具普遍性”“个别现象”五个级别,分别记5至1分(见表 1)。
表1中“政策规定”,是指党政机关制定的关于处理党内和政府事务工作的文件,包括党中央、国务院,上级和本级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定、办法、准则以及行业规范、条例等。
3. 评价结果。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对经济责任六个方面共55个风险点赋值(见表2),形成风险点影响程度分布矩阵。风险点产生“极大影响”的有3个、“较大影响”的11个、“中等影响”的19个、“较小影响”的19个、“极小影响”的3个(见图 2)。
风险点影响程度分布矩阵中,影响程度达到“极大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的风险点为重要风险点。重要风险点共有33个,其中,“极大影响”风险点3个,分布在重要发展规划及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以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两个方面;“较大影响”风险点11个,“中等影响”风险点19个(见图 3)。
未完成学校重要发展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落实校长办公会决策事项不力。如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学科建设不达标、办学条件改善不力,未对执行结果进行总结评估等。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被审计单位对各项发展规划执行、评估和总结重视不够,未根据真实的情况对难以实现的指标做调整,未采取比较有效措施落实校长办公会决策事项。
重大事项未经集体决策;重点项目中途下马、前期投入大量浪费,进展缓慢、执行不力;投资企业和项目长期亏损,人力成本没办法回收;对外合作未签订相关合同或协议,合作内容、方式及权责划分不清,存在诉讼风险。
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不规范,可行性研究流于形式,项目盲目上马,对外投资机制不完善,缺乏监管。
1. 科研经费支出内容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违规使用经费的情况;管理体系不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更新不及时,保密工作有待加强;成果管理不规范,知识产权成果未按科研合同归属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程序流于形式。
2 . 公款私存私放,未及时上缴学校;应收应该支付的账款长期挂账。培训费支出不规范,超标准发放讲课费、超标准安排用餐、工作人员数超过规定的相关标准;差旅未经审批、多领交通补贴和伙食补贴、未按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超标准接待;支出审核不严,原始凭证不完整、不准确,票据不规范,报销不及时;超过现金结算起点使用现金支付。
3. 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预算执行率低;部门收入未纳入学校预算,从收入中直接支出;预算调整频繁随意,未经审批,超预算支出。
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化程度不高,规范化管理能力不够,风险意识不强。
1. 政府采购未按规定进行招标,化整为零规避招标,招标程序不规范;追加采购金额超过原政府采购合同金额50%以上。
2 . 资产日常管理薄弱,资产未及时入账,未办理资产移交、调拨手续,未粘贴资产标签,固定资产卡片信息不全;未定时进行清查盘点,盘点流于形式,账实不符;未建立仪器设施共享机制,资产闲置浪费,使用效益低;公车管理薄弱,公车使用不符合相关规定,混淆公务用车与公务活动社会化用车;实验耗材及低值易耗品领用不规范,账实不符,采购、验收、保管、领用等不相容岗位未分离。
3. 建设项目未按规定进行招标,化整为零规避招标,招标程序不规范;工程建设项目超规模建设,突破预算(概算)未经预算调整或事前审批。
4 . 合同管理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未归口管理,权责不明;合同审核不规范,政府采购合同主要条款与招投标文件不符,未经合规性审查,事后审批,倒签合同;合同履行缺乏有效监督,支付不合理的价外费用,提前付款。
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完善,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基础不牢,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没有正真获得有效实施和运行。
公务出差期间绕道旅游,公款报销交通费、住宿费;节假日期间公车私用,违规借用、占用个人车辆并支付费用;以开票金额大于实际支付金额的虚假发票进行报销,套取财政资金。
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存在“宽、松、软”,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中央八项规定执行不力,个别人员纪律和规矩意识不强。
以往审计察觉缺陷未整改,其原因一种原因是新官不理旧账,屡审屡犯;另一方面是审计整改主体责任未落实,督促整改力度不够。
1. 紧扣学校发展规划、校长办公会决策事项制定学校年度工作要点,明确牵头责任单位和配合单位,加强规划实施的阶段性和总结评估,将发展规划执行和效果情况与绩效考评相衔接,促进领导干部担当作为。
2. 建立健全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和对外投资监督管理机制。一是重大经济事项应充分调研,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防止项目盲目上马、中途下马。二是加强重点项目过程管理,明确项目库申报、中期评估、延期建设、结项验收、绩效考评、责任追究,建立完整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对外投资的监督管理,在征询专家或法律顾问意见后签订投资合作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退出机制,对投资项目进行追踪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 强化经费预算管理。一是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效益。强化源头管控,严格预算编制,根据项目资金需求合理编报预算,加强预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存量资金“定期清理、限期使用、超期收回”机制,全面清理结余结转资金,对结余以及结转两年以上的资金收回学校统筹使用。加强统筹力度,开展预算执行中期评估,健全预算执行反馈报告和考核机制,促进预算执行情况公开,积极盘活存量资金,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充分的发挥资金的聚合效应。二是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质增效。清晰界定预算编制的内容和范围,将各单位预算收支全面纳入绩效管理,预算与绩 效目标同步编制、同步审核,把次年预算安排与单位资金执行进度、存量资金规模有效衔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建立绩效评估、目标管理、运行监控、评价和结果应用机制,彻底转变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预算额度系统控制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围绕预算绩效目标实施过程管理。
2. 加强收支业务控制。一是实行收入业务归口管理,明确职权和责任,加强现金管控,全面清查现金收入业务,优化收款流程,建立对账机制,所有现金收入应归口财务部门管理,并于当日送存开户银行,防控重大经济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资金安全。二是定期清理往来款,避免以通知当落实的,累积多年难以清理的往来款可委托中介机构处理。三是建立完善的支出审批制度,加强事前审批、支出审批、支出审核和支付控制,重点审核“三公”经费开支,严控现金支付。
3 . 提升科研管理上的水准。一是完善管理制度,梳理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合理设置审核岗位及权限,根据实践不断调整优化,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建立完整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成果转化应用机构及岗位设置,完善成果登记管理。三是加强经费支出审核把关,平衡好“松绑放权”和“权责匹配”的关系,既要赋予科研人员“自主权”,又要避免“乱花钱”,以高水平科研经费管理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1. 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一是建立健全政府采购管理组织体系,设置采购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学校采购业务,明确岗位设置及职责权限,将申购、审批、采购、验收和监督等不相容岗位分离。二是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置申购单位自行采购、学校集中采购、公开对外招标限额和审批权限,兼顾效率和安全。三是规范追加采购行为,需追加与合同标的相同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的,补充采购金额不允许超出原合同采购金额的10%。
2. 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一是加大资产清查监督检查力度。资产管理部门要合理制定资产清查中长期计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重点抽查以往发现资产管理问题较多的单位,灵活运用抽样方法;督促资产使用单位落实整改,促进资产清查结果公开;加强业务指导,协助分析资产管理存在的痛点,统筹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二是严格资产配置审批和可行性论证,建立和完善共享平台,提升资产使用效益,避免闲置浪费。三是精准高效管理公务用车,区分公务用车与公务活动社会化用车。公务用车应按有关法律法规从严管理,社会化用车可由职能部门统一进行招标,实行定点采购,降低租车费用、简化用车手续、优化结算方式。建设用车管理平台,将审批、使用、报销、结算等功能有效链接。四是实行实验材料及低值易耗品分类管理。教学方面由于批量大、使用时间集中可控,应统一从严管理,由专人负责,完善出入库管理,定期清查盘点。科研方面由于批量小、批次多、种类繁杂,可以以项目组为主体进行管控。
3. 加强招标和资金控制。建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明确需要招标的项目和具体实际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招标程序,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不得化整为零规避招标。加强建设资金管理,所有建设资金应纳入学校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不得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项目投资不得随意突破经批准的项目概算,如有必要进行概算调整,应按相关规定报批。
4. 优化合同管理流程。一是完善合同管理制度,约束合同订立、履行、争议处理等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合同风险。二是实施合同归口管理,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职责,合理设置合同业务岗位,分离合同拟订、审核、审批、监督等不相容岗位。三是实行合同会签制度,重要合同一定要经过法务审查,根据不同业务类型制定合同示范文本,加强合同条款合规性审查,重点审查合同主要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内容一致,是否另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四是加强 对合同执行情况的过程监督,确保合同有效履行。
1.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筑牢规矩意识。一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切实履行作风建设职责,主动担当作为,促进健全制度、细化责任、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级级落实责任。二是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查差旅是否经过审批、出行是否按照既定时间和路线、是否借机旅游、是否以工会活动名义组织旅游、是否夹带报销私人支出;严查周末节假日用车是否经过审批、是否公车私用、是否占用个人车辆并支付费用。三是坚持纪法教育、廉洁教育。通过加强教育,促使领导干部和教职工慢慢地加强法治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 . 建立审计整改机制,促进结果公开。一是明确被审计单位是落实审计整改责任的主体,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落实审计整改第一责任人,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负总责。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一线抓、一线管,确保按时完成整改工作。二是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及跟踪机制,形成“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责任追究、结果反馈”工作闭环。三是建立审计整改监督长效机制,坚持源头治理,由点及面、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涉及体制、机制、历史遗留和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召集相关管理部门研究解决,避免问题累积。四是促进审计结果公开,在学校内部、被审计单位内部公开审计结果,防止屡查屡犯、此查彼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