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紧扣“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各项工作南通争第一”奋斗目标,聚焦科创主体提质增量、科创平台提档升级、科创布局提速赋能、科创生态提升优化,高点定位、勇于突破,凝聚合力、真抓实干,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慢慢地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支撑高水平发展动能。现将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聚焦创新提质,推动科技指标争先进位。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组织推荐429家企业申报高企,其中第一批次申报65家,获认定62家。科创项目招引方面。前三季度组织申报科创项目248项,获认定科创项目196项,居南通第一。科技服务业方面。1-9月份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13.05亿元,增幅25.87%,居南通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方面。截至目前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66.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方面。1-10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8.03%。研发投入方面。1-9月份规上工业公司研发费用35.36亿元,研发占比2.88%;67家工业重点监测企业研发费用18.8亿元,增幅7.68%。1-8月份51家基础研究企业研发费用6698万元,增幅190.9%。净增外国高品质人才方面。1-10月份全市外国高品质人才来华工作数量增至171人,较2023年底净增96人,增幅128%,居南通第一。
(二)聚焦主体引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中坚力量。不断强化科创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壮大科创企业集群。扎实开展科技招商,围绕六大主导产业以及精密光学、合成生物、氢能储能等新兴起的产业方向,加大招引“四高型”科创项目,今年前三季度获认定科创项目196个,南通第一。坚持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总体要求,按照“科创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路径扎实抓好企业培育,紧扣高企总数突破800家目标任务,指导企业布局知识产权、实施成果转化、合理归集研发费用等申报关键要素,把牢企业申报材料质量关,今年共组织申报高企429家。培育和府捞面入选省独角兽企业,卓远半导体和奕隆机电入选省潜在独角兽企业,汇舸环保等19家企业入选省瞪羚企业,总数22家居南通前列。
(三)聚焦技术攻关,引领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鼓励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研发攻关,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加快颠覆性技术突破,推动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永成工业申报的“多车型整车智能装配线关键技术合作研发及海外应用示范”项目获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项目立项、南通唯一,如高高压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超达、森松、势加透博、惟怡、福美新材料5家企业获南通市重点研发项目立项。五源航天成功入围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5家企业入围第五届江苏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大赛,霖鼎光学获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产业选拔赛一等奖,星球石墨获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选拔赛二等奖,卓远半导体、天南电力和思源电气分获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与绿色制造产业选拔赛三等奖。
(四)聚焦载体支撑,筑牢科技成果转化阵地。加快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链条建设,制定出台《如皋市科创载体考评细则及奖励办法》,通过完善政策激励、强化过程控制、落实考核奖惩等系列举措,引导载体做强做优项目招引、项目孵化,不断的提高双创载体建设及运营质量。霖鼎光学(江苏)有限公司智慧光学孵化器启动运营,与科创投集团合作组建光学专项基金,首期签约入驻5个科创项目。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战略机遇,深耕“飞地孵化+如皋转化”合作模式,出台《如皋市推进科创飞地高水平发展的实施建议》,指导规范“科创飞地”科学规划与运营管理,加大对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今年导入孵化项目19个,转化落地如皋项目5个。华东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正式运行,创新构建“概念验证+拨投结合+基金支持”的前沿技术产业化支持机制。
(五)聚焦协同创新,畅通政产学研用合作渠道。坚定“跨江融合、协同创新”发展理念,积极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开展深层次合作,充分借力长三角国创中心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和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作用,围绕重点项目合作、企业联创中心建设、院地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正在研究制定《如皋市开展“拨投”结合支持优质科创项目发展的实施办法》,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创新要素流通、特色产业集聚。积极引导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合作,集聚产学研用资源,体系化推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力星集团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东华大学-文慈眼科生物医用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揭牌成立。推动力星钢球牵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省级创新联合体,联合实施重点项目、共建共享载体平台,共同解决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全年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00余项,搜集最新科研成果4000多项,组织产学研活动20场,新增5万元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170项,合同金额6800万元。
(六)聚焦生态优化,培育科学技术创新“热带雨林”。坚持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开展“百日千企”科技大走访活动,全面摸排企业科学技术创新诉求,帮企业规划创新转型路径,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科学技术金融赋能支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持续用好“苏科贷”“高企贷”等金融理财产品,至10月份已发放科技贷款37.55亿元。成功举办如皋市第十届“梦想之星”创业大赛,大赛吸引涉及新材料、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光电、氢能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的优秀项目参与角逐,经过初赛、决赛激烈比拼,光织科技“面向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的高速光路板及三维光学互连芯片”项目获得一等奖,另决出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5个。
虽然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要求仍存在短板,对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产业创新基础仍然偏弱,全市六大主导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产业链上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还不多,细分赛道能保持领先,拥有区域辨识度的科创企业也不够多。创新平台建设还存在短板,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概念验证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还未实现“零的突破”,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不健全、自身造血能力不够,省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强。创新生态环境仍需优化,科技激励政策对引领性、颠覆性项目的奖励力度还不够大,产业基金、科创基金刚刚起步,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完整。
2025年,我们将围绕“高水平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各项工作南通争第一”奋斗目标,聚力攻坚、重点突破,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5%,招引科创项目300家,高企总数突破900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90亿元,新增入库科技服务业企业8家,净增外国高品质人才来华工作数30人。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紧扣产业特色,加快推进强根育苗。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紧扣产业链“强筋壮骨”,聚焦我市六大主导产业和超精密微纳光学、合成生物学、氢能储能等未来产业细致划分领域,系统梳理产业链缺失的高的附加价值环节,深耕上海、苏南等创新要素富集地,加大创新型龙头项目、创业型人才项目、股权投资项目的招引力度,更看重基础研发功能的导入,持续做强创新型企业的“源头活水”。全年招引科创项目300个,保持南通第一方阵。深化“招投协同”模式。加强同长三角国创中心、省产业研究院的对接合作,充分的利用高能级平台整合资源、政策、项目、技术优势,借鉴国创中心拨投结合支持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成果转化的做法,努力探索“拨—投—股”支持优质科创项目模式。用好“股权投资12条”等股权投融资政策,推动招引科创项目中有股权投资项目比例持续提升,在近三年5.36%的基础上力争2025年达15%。强化创新梯队培育。立足传统产业焕新、新兴起的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壮大的需求,从存量、增量、变量等多方发力,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和体量。围绕各链条头部企业,开展专项培育行动,最大限度激发企业高速成长潜力,打造更多的“独角兽”“潜在独角兽”和科创板上市企业。引导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上市公司加强与资本合作,提升上市公司科创属性,开辟新赛道,投资新兴项目,培育第二增长曲线,持续做大做强。力争高企总数突破900家,培育省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25家以上。
二是锚定协同融合,加快促进创新提质。做强飞地双向链接,围绕优化科创飞地联动机制、布局和规模,实施好促进飞地孵化器高水平发展的政策意见,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飞地建设管理机制,完善本地项目飞地前端孵化机制,建立与“飞地”“本地”协同创新发展相配套的要素支撑保障体系,促进资源、政策、技术、人才有机融合,推动“一线孵化、如皋转化”成为导入高质量创新主体的重要来源。全年导入孵化项目20个,转化落地如皋项目8个。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布局建设概念验证平台、中试熟化基地,积极推广“概念验证+拨投结合+科创基金”前沿技术产业化模式,探索制定技术需求挖掘规范、完善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方法,建立高质量科技成果发布推广机制;支持科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上市公司加强与大院大所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打通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转化通道。开展产学研活动20次,达成产学研合作300项以上。支持企业创新攻关。发挥好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创新联合体促进带动作用,完善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产业链协同创新,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正海磁材、康瑞新材等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思源赫兹创建国家企业技术(分)中心,加快壮大创新高峰。
三是树立生态思维,加快厚植发展沃土。健全创新政策体系。持续开展我市政策执行绩效评估,优化迭代科学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不断的提高政策靶向性、覆盖面。宣贯解读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企业所得税优惠关税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科学技术创新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资源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强化科学技术金融支持。围绕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强化“苏科贷”“高企贷”和科技担保服务支撑。全年发放科技贷款30亿元以上。加快形成以科技创业投资为重点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将金融活水引入创新沃土。做好惠企强企服务。持续打造“科创皋地”服务品牌,通过产业数据经济底座信息化平台筛查、企业对接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实情和发展规划,协调解决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向企业及时推送并详细地理解阅读项目申报、政策兑现、金融支持等惠企信息,帮企业知晓政策、用足政策,形成“创新投入-政策扶持-再投入”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