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的半决赛上,60多个创业项目和100多位创始人来到现场。这些科创项目集中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硬核科技赛道。
事实上,在这些当下最热门的投资领域,企业感叹融资难的另一面,是投资企业也面临着投资难的困境。有投资人表示,今年算下来大概要少投三分之一的数量。甚至有投资人表示,去年还曾经出手投过项目,今年三个季度过去了,项目还在储备阶段。
投资机构的心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同质化的竞争中,投资人更喜欢投哪种类型的企业?企业和企业家的各项品质中,哪些更为容易得到投资人认可?除了资金的困境,科创企业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足?
正海资本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民营股权投资机构。正海资本管理合伙人洪林表示,从创始之初,正海资本便一直专注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今年我们投项目的节奏明显放缓了”,他表示,“目前更多集中在项目的储备和基金的组建方面。”
洪林说,融资难和投资难是一脉相承的,“作为投资者,我们和创业者面对的困境是相似的,两者是产业链里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谈及难在哪里,洪林认为,首先资金端出资结构在这几年有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和调整,这改变了过去以市场化为主导的评判标准和投资决策原则;其次,由于当下很多赛道没形成共识,投资机构出手变得更加谨慎,这也间接导致创业者们感到融资变得更困难。
达晨财智合伙人任俊照表示,以前公司一年大概投七八十家,今年到最后累计算下来要少三分之一的数量。
中科创星今年上半年投出去了50多个项目,投出去了15.5亿,平均下来大概每个项目有2000-3000万。中科创星投资副总裁甘朝阳表示,他看了各种排行榜和统计数据,中科创星应该是今年上半年出手次数最多的机构。“大家现在对整个长期资金市场、环境都是非常悲观,很多机构也选择了躺平或者半躺平的状态,我们觉得越是这一段时间点,越是创业者最要求我们的时候,尤其是在国际形势,包括各方面达到这样的状态,只有加大科学技术创新的投入,只有加大科学技术创新端的资金、金融端投入,才会助力科技的创新发展,最后才能走出这个泥潭。”
对于当下的投融资难,多位投资人均表示,这和过往的泡沫和高估值有一定关系。
甘朝阳称,但从行业的整体面上来看,可预见的将来,明年、后年投资机构可出手的金额仍然会一下子就下降,所以可预见的将来是融资的环境会更差”。“融资难的本质就是未来的预期收益和风险不匹配,现在融资难的问题可能还是因为前几年融资太容易了,现在应该是回归到正常,所以大家心态上也要适应这种新的变化,这种应该是常态。”
任俊照认为,在当下艰难的融资形势下,对投资来说也往往是好的时间点,“相对来说估值没那么贵,也没那么泡沫,只要企业家很扎实,还是能获得资金的”。
道禾长期投资合伙人周灏也表示,这几年确实大家都很艰难。他认为,过去十年,长期资金市场是有泡沫的。医疗器械每个子赛道能看到好多家都在玩,但是有些第四、第五家再去玩,这是浪费资本。“99.99%的企业是上不了市,所以做企业要想清楚目的是什么。”他认为,当下的时刻,投资也难,企业家也难,但是坚持到底,未来还好,尤其是医疗,“随着政策的慢慢调整,现在在隧道里已经看到一点阳光了”。
今年投资人出手普遍谨慎,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谈到,对于优质的项目和企业来说,依然有很好的机会。在当下,硬科技、平台类公司相对更容易获得投资。而沉下心来做事的企业,更为容易得到投资人的青睐。
甘朝阳说,今年下半年以及明年,中科创星的投资节奏仍然不会变化,大概一年投出去70个左右的项目,投出去15亿的资金。“我们觉得越是这一段时间点,越是创业者最要求我们的时候,只有加大科学技术创新的投入,只有加大科学技术创新端的资金、金融端投入,才会助力科技的创新发展,最后才能走出这个泥潭。”
任俊照表示,首先,达晨财智在投项目的时候会更强调项目国家的科学技术创新有重大的支持作用,对产业升级有重大利好;其次对公司本身的经营状态要求也很高,更关注企业的经营效率。还有就是关注企业的开源问题,若企业能把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两手抓,这种项目往往会更易得到青睐。
1987年成立在美国硅谷的华登国际,在1994年进入中国后,投了小天鹅、科隆、创维、新浪等项目。30多年来在全球一共投了600多个项目,最新是第138个公司上市。华登国际在中国多年来专注于半导体领域,2001年中芯国际成立不久的时候就进行了投资,一直陪伴到香港上市以及回来在科创板再次IPO。
华登国际投资执行董事刘锋表示,这样长久陪伴的项目,中芯国际不是唯一一个。华登国际聚焦投资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的产业链,投资的项目中有40%以上是和集成电路直接相关。“现在的创业者面临和5年前、10年前不太一样的环境,虽然行业更成熟,但是熟悉的大赛道少了,所以要大家沉下心来做真正的创新。”。
洪林则认为,面对“卡脖子”,中国企业实际上还有很多机会,但真正优质的项目依然非常稀缺,“同质化是否严重,项目是否真正的卡、替、硬、未来的退出路径等,都很值得创业者们思考”。
周灏本人做过临床医生也做过药物研发,在进入投资领域后,他一直专注于医疗赛道。周灏表示,道禾投资在医疗领域关注三大类企业:第一类,平台型的公司。譬如一个科室里把科室里的创新产品打通,是做一体化的产品线,而且它的产品线未来是针对大市场,针对的市场是能做到中国前三或者前二,要做一个科室的全产品系列,连续创新是很重要的。第二类,是真正的创新,并且希望企业家在真正创新之前,考虑到未来这一个市场是否有前景,能不能和国内或者国外一家好的大企业合作,所以面向创新能达到国际上的钱、专利等等。第三类是有一定体量、有一定收入的,不一定可以上科创板,但未来创业板打开的时候能够挤进去的。
在大赛现场,有科创企业对记者表示,创新一定是最终的出路,但对公司来说,在创新之前,首先要沉下心把国产替代做好,产品的稳定和品控最重要。这样的观点,在投资人的对话中,也得到了印证。
在刘锋看来,在芯片行业有很多国产替代的机会,但要看做的是什么类别产品。“有一些企业的产品在中低端可以替代进口了,但实际上和领跑者的功底差得还有很多,所以在当下整个市场下行的阶段适合优质企业潜心积累实力,等到下一个市场转好的阶段,就能重新站起来或者再次腾飞。”
周灏说,投资是投企业家,作为投资人,他很关注这个企业家是不是天天在想怎么琢磨着把市场打开,而不是琢磨着天天怎么只做一个产品或两个产品。“创新第一件事情到底是技术还是市场?我觉得两者都需要,但更多是需要做创业之前看看你了解不了解你针对的市场,很多企业家去创新的时候,其实对市场并不了解,他觉得我的技术只要有钱了,一定能打开,这是不对的。”他强调。
而在浩如烟海的项目中,科创企业如何得到投资人的青睐,企业的长板是否够长、产业投资的力量成为了投资人关注的重点。
甘朝阳表示,投资人很关注企业的方向,是不是符合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是让社会的效率更复杂了还是提高了。他建议,一定要顺势而为,绝对不能做增加社会难度,包括降低效率的事情。“如果你的企业是初创企业,非常早期,亮点是不是足够有效?此阶段投资人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
洪林谈到,“目前,产业投资机构是投资生态圈中最重要的投资力量,我们在接触了解一个项目的时候,也会非常看重该项目在初期阶段有没有正真获得产业资本的支持。现在可以投的赛道并不是非常多,如果在一个大的赛道里,企业还没有接触过产业资本或者得到产业资本的关注,投资人很难相信企业能在这个赛道里跑出来。”
对于创业者来说,当下的创业时代是去掉泡沫更加现实的时代,如何穿越产业的周期和产品的周期,能够最终成功爬坡,投资人的建议也最终回归到了“投企业是投人”和“心态”上。
洪林说,“对于一个项目来说,最重要的是它的创始人及其团队,我们大家都希望看到的创始人是具备学习心态、宽容之心、能够尊重他人,并且会不断成长,具备快速迭代能力的创始人,而他的团队则是一支既拥有专业人才,也不缺通用人才的复合型团队。”
这一点,任俊照也深表认同,他说:创业是有一个成功模型的,应该存在一套理论上成功的模型。“第一个,要从内心深处去问自己为何需要去创业,是生意的逻辑做事情还是事业的逻辑,做事情的结果完全不一样。越是能守住初心,对未来行业的变化有更深的洞察。企业家对于商业落地每个阶段的理解,其实对企业家的自我要求也不一样,所有的决策背后都是反映了企业家背后的性格。”
“投资机构怕的是投错了人。比如同样的产业链里发生类似的事情在五六个不同公司的团队身上,每个团队处理问题、处理问题一定是不一样的,而可能只有一个能跑到上市。每个人可能对自己都很有信心,但还要谦卑地让自己认清和其他人的差距,你一定要获取足够多的知识、信息量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刘锋认为,做好自己、做好整个规划是较为重要的。每个人要找对自己的定位,然后获取足够多的信息,投资自己,汲取知识或者整个产业链信息之后,才能选择更适合的路。“其实当你到达某个阶段的时候,这个局不用破,因为自然地会有很多人靠拢你”。
甘朝阳也认为,投资人去审视一个项目时非常看重关于创始人,你做这个企业到底为了什么?是不是发自内心愿意为了理想、愿景付出所有的时间、精力等等各方面,重要到后面所有关于公司的决策都和这个有关,这点也是做企业过程中很重要的点。
对于这一点,洪林提醒说,“在我们讨论融资难问题之前,创业者、创业团队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除了资金之外,别的方面是否还存在有短板?实际上很多项目除了缺乏资金之外,在很多方面都存有短板,大家可能仅仅是在融资阶段更多关注在了问题上,而忽略了自身在管理、产品、核心竞争力等更多方面的不足,企业首先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尽可能把这些短板补足。融资或者不会成为真正限制企业或者科创公司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对于当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多位投资人谈到,其中的一个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和投资人对于估值的预期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他们都以为,尽快拿到融资实现产业落地,可能对科创企业的意义更大,这有益于企业穿越周期,实现长期发展。
“未来两三年可能不确定性很高,但是我相信两三年以后、三四年以后不会这么差,但第一件事情是你们能生存吗?”周灏说,穿越周期,活下来非常重要。
洪林则希望创业者无须太过纠结估值,而是以融资能够落地、产业能够落地为导向,真正寻找到能和企业携手一同成长的机构,如此才更适合企业的长期发展。
甘朝阳表示,“企业一定要合理地审视现在的创业生态、创业环境和融资环境,要合理预估自己的预期,一定要调低自己的估值预期,管理好自己的预期,拿到钱是第一位的。”他同时提醒科创企业,“‘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让尽可能的资源方、投资方、产业方都成为你的股东,你给他们合理的价格都引到你的股东里,相应你的竞争对手获得的资金也就少了”。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