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委在政协江门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强化江门市区域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议》(2023213号)收悉,经综合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科学技术局、市司法局、市金融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江门银保监分局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习指出,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坚定企业未来的发展信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3年1月5日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专精特新企业等为代表的优质企业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群。我市紧紧围绕国家、省市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未来的发展工作部署,健全服务体系,强化专业服务,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逐步的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专精特新公司发展壮大。
2022年,我市新增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全省排名第7位(佛山13家,中山11家,惠州10家),占全省数量5.2%)],是前三批总量(6家)的1.5倍;新增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全省仅有7个地市有企业获得该项认定,江门公司数在全省中与惠州并列第四,占全省数量23家的8.7%);重点“小巨人”企业还将获得财政部连续三年资金奖补,每家获得的奖补资金预计600万元)。
去年,我市还新增38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全省排名第6位,超过中山372家),同比增长12倍,创历史纪录;新增52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截至2022年底,我市共有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和52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分布在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绿色石化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安全应急与环保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2022年,专精特新企业的营业收入达1200亿元。
一是给予一次性奖励。2022年,我市获得中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专精特新方向)392万元,对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公司进行奖补;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奖补资金900万元,对9家公司进行奖补。另外,恩平市、新会区分别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分别是500万元、50万元,对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分别是300万元、20万元;江海区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50万元。二是贴息奖励。2022年,我市获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517万元,对20家公司进行补助;市工信局印发了《2022年江门市专精特新企业项目贷款贴息工作指引》,对有效期内的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获得商业银行人民币项目贷款2022年期间实际发生的利息支出予以30%贴息支持,单个企业最高奖补30万元。另外,2023年继续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融资,对有效期内的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在2023年全年新增商业银行人民币信用方式贷款,按前六个月内实际发生的利息支出给予20%贴息支持,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5万元。
2022年我市重点梳理全市新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企中未建设省工的清单,逐一筛选、组织发动,邀请专家开展预评审,全方面提升省工申报质量,择优推荐申报82家,通过评审认定25家。同时,加强市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储备,年内组织申报48家,通过评审认定27家。截至目前,我市省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达431家,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5位(东莞559家,中山377家)。
出台《江门市重大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实施办法》,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实施市级重大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22年,运用“揭榜挂帅”机制组织实施技术攻关项目,凝练出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16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发榜,最终有12个项目完成揭榜,组成了创新联合体,有望突破一批制约我市产业链发展的技术难题。
1.专属性融资融权。联合中国银行江门分行、建设银行江门市分行、交通银行江门分行、浦发银行江门分行等金融机构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专属方案,面向专精特新企业推出系列专属金融理财产品,快速满足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需求。联合市国资委下属金控公司、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股权投资,共同助力企业上市。
2.政策性降费让利。我市2家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其中,江门市鼎城融资担保公司担保费用均按年化1%收取,且不收取任何保证金,与民营担保公司平均担保费率4%相比,累计为中小微企业降低担保费用成本超500余万元。同期,粤财普惠金融(江门)融资担保公司平均担保费率为0.98%,对江门农商银行批量项目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调低担保费率的同时,提高担保责任比例。主动强化银担合作渠道建设,按照“见贷即保”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银行融资的担保力度。粤财江门公司累计完成批量融资担保项目超700余笔,担保金额超7.7亿元;江门鼎城合作银行达到14家,融资担保额度超2亿元,推动业务再上台阶。
3.多层次服务体系。我市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三大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均在我市设立服务基地,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江门运营中心于今年3月正式落户我市高新区金融中心。人才岛金融集聚区,吸引各类创业互助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金融新业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处于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共有基金34支落户江门人才岛,规模超60.5亿元。
大力推动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在长期资金市场挂牌上市,提高我市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力争到今年年底我市金种子库在库企业达100家。截至目前,我市63家企业进入上市金种子培育库,高新技术公司数达55家,这中间还包括“专精特新”企业1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2家。
1.技术赋能。我市打造了“科技公司孵化器入孵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多级联动、闭环的企业培育体系。2022年广东道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鹤山市厚积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成功入库。同时,我市引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对专精特新企业组织数字工厂建设、联合本土服务商中国联通和广东明道信息技术公司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出台《江门市重大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实施办法》,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实施市级重大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2.服务赋能。市工信局联合交通运输、税务、供电、职院等部门积极为公司可以提供量身定做的优质服务,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持续做实“一企一策”税源管理政策,加强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市人社局为19家“专精特新”企业,精准对接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开发36个培训项目课题,服务职工1351人次。其中为重点“小巨人”企业广东凯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开展《如何跨部门高效沟通管理》培训,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制造业法律风控管理》《关键客户关系管理与深度营销》《班组长团队建设管理》《从战略解码到年度计划》等培训活动。组织专精特新企业组织现场直播带岗活动,参加省内茂名和省外桂林专场校园招聘会,帮企业招聘适用性的技术人才。
3.业务赋能。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是专门为专精特新公司可以提供参展的交易会,我市每年组织一批有特色的专精特新公司进行参展,开拓业务市场;同时,向省工信厅推荐专精特新企业的新品参与全省的发布会,对外推介企业的新产品。
全市开展专精特新企业百日招商工作行动,做好深圳专精特新企业溢出承接,各县(市、区)招商专班对深圳625家专精特新进行研究分析,开展地毯式对接。目前共有意向企业57家,已通过投资过会落户江门的企业有11家,其中4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一是按照“储备、培育、成长、壮大”原则,分别建立专精特新市级企业库、省级企业库、国家“小巨人”企业库,梯次推进,动态管理,滚动发展,打造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二是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能力,鼓励企业把握好专业定位,专注干好一件事,做好一类产品,练就“独门绝技”,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以特取胜”确立独特市场定位,坚定不移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一是积极发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报高层次外国专家项目、珠江人才计划和广东特支计划等国家和省重点项目。举办院士专家圆桌会议、侨都院士大讲堂、院士专家考察调研等系列活动,促进院士团队成果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接并落地转化。二是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深入企业组织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咨询,帮助技术攻关,提高发展水平,充分的发挥政府部门职能和服务机构作用,围绕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精准施策,精准服务。三是鼓励银行、担保机构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大征信、增加融资供给,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投融资机构进行需求对接,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四是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助推专精特新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持续深化与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与省股交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各交易所江门基地服务力度,落实每年“十百千万”服务目标,支持优质企业规范发展,利用长期资金市场力量做优做强。
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搭建企业家之间交流平台,对中小企业开展有明确的目的性的培训,着力提高制造业企业家对专精特新发展的认识和意识,营造全社会积极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创客广东”等创新创业系列比赛,以及与赛事成果的优先落地对接,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鼓励公司参与制造全流程协同创新。
及时总结和推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典型经验做法,树立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标杆,推广先进县(市、区)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验与做法,鼓励引导全市广大中小企业以专精特新为路径,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