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强势来袭,考生在复习的同时不要忘了准考证的打印哦,今天小编为您带来的是《
增加的资产-增加的敏感负债=(经营资产销售百分比-经营负债销售百分比)×出售的收益增加+非敏感性资产增加额
(1)哪些是敏感资产和敏感负债。对此,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题目中明确提示哪些项目是和出售的收益同比增长的,那么这些项目就是敏感资产和敏感负债;另一种是题目没有明确提示,但指明了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通常来说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就是敏感资产和敏感负债。经营性资产项目包括库存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项目,经营性负债项目包括应当支付的票据、应该支付的账款等项目,不包括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券、长期负债等筹资性负债;
(2)如果题中告知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等项目也会随着销售额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那么它们也属于敏感资产,也需考虑在敏感资产中;另一种情况,也是较为常见的情况,出售的收益增加,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也增加,但不与出售的收益成比例变动,此时它们属于非敏感资产,在计算资金需要量时要考虑它们的调整数,如母题中固定资产增加20万元,这就是非敏感性项目对资金需要量的影响;
(3)计算增加留存收益时,收入应该是预计的收入,而不是基期的收入,如子题计算增加留存收益使用的是预计收入1100[1000×(1+10%)]万元,而不是基期收入1000万元。这是因为外部融资需求是针对预计年份的,只有预计年份所增加的留存收益可供预计年份使用,基期所增加的留存收益已经供基期所用,不能为预计年份提供资金来源。
本量利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为企业预测、决策规划和业绩考评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在本量利分析中,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这些假设一方面有助于建立简单数学模型来反映成本、业务量、剥润之闻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得本量利分析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来说,本量利分析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假设前提:
本量利分析所考虑的相关因素主要包销售量单价出售的收益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盈利等。这一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基本公式来反映:
这个方程式是明确表达本量利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关系式,它含有五个相互联系的变量,给定其中四个变量,便可求出另外一个变量的值。本量利分析的基础原理就是在假设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为常量以及产销一致的基础上,将利润、产销量分别作为自变量与因变量,给定产销量,便可以求出其利润,或者给定目标利润,计算出目标产量。
盈亏临界点也称保本点、损益平衡点。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处于不亏不赚,即总利润为零的状态。
盈亏临界点作业率,是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额)占正常经营情况下销售量(额)的百分比。
常见的预算方法最重要的包含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固定预算法与弹性预算法、定期预算法与滚动预算法。
按其出发点的特征不同,编制预算的方法可分为增量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两大类。
增量预算法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减少相关成本的措施,通过调整有关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方法。
零基预算法的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的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它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而是一切以零为出发点,从实际要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不是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
编制预算的方法按其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不同,可分为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
固定预算法又称静态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只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固定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方法。
弹性预算法又称动态预算法,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联动关系,按照预算期内可能的一系列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工时等)水平编制系列预算的方法。
编制预算的方法按其预算期的时间特征不同,可分为定期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两类。
定期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以不变的会计期间(如日历年度)作为预算期的一种编制预算的方法。
滚动预算法又称连续预算法或永续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将预算期与会计期间脱离开,随着预算的执行不断地补充预算,逐期向后滚动,使预算期从始至终保持为一个固定长度(一般为12个月)的一种预算方法。
采用滚动预算法编制预算,按照滚动的时间单位不同可分为逐月滚动、逐季滚动和混合滚动。